與「孝」有關的俚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孝字,就是由老人的老與子女的子共同組成的一個字,要表示的也就是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係。百善孝為先,也反映出中華民族在尊老敬老方面十分看重。《詩經》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有關孝順的俚語,當然也是數不勝數,比如父母飼咱生,咱飼父母老手抱孩兒時,才知父母時。這些都是形容當父母的不容易,需要好好孝敬父母,當我們年紀大後,就知道為人父母之不易。當然,也有形容不孝順父母的,飼囝無論飯,飼爸母就算頓,這些俗語很容易就能讓人明白做人的道理。

做父母的不能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幸豬夯灶,幸囝不孝就很好的說明了溺愛孩子的後果。溺愛也就是過分的愛護,妨礙了孩子自身的成長,以及試圖做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比如說對孩子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對孩子包辦替代,使孩子不懂得勞動的愉快以及無法自己照顧自己。

溺愛在兩個階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二是孩子漸漸獨立的時期。尤其是前者,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強的性格,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自己去解決,才可能更好的面對走上社會後的大困難。否則就很容易被困難擊垮。一句老話,做父母的都是為孩子好的,總是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這種愛要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為標準,切不可使 「愛」成為「溺愛」,切不可由父母包辦代替,否則,不但孩子難以承受,同時,也讓孩子在獨立面對社會時,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