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音源流初探

作者:陳政雄

語言和文字,是相約成俗的溝通工具,沒有固定不變,更沒有對錯那麼嚴重,要一個英國人講「英語」,就一定字正腔圓嗎?可能有些英國人講的「英語」,我們的英語老師也聽不懂呀!有人說二十世紀是「英語」的世紀,相信多數人都能同意。二次大戰前是英國人有強大海權及海外殖民地,借兩百多年海權擴張及工業革命侵掠之下,英語成了世界最廣泛地區使用最多人的「國際語言」,二次大戰使美國取而代之,「美式英語」不只在經貿、流行及快速航空運行下,加上美軍是人類歷史上擁有全球駐紮軍隊最多國家,俄羅斯仍遠瞠乎其後,加重美式英語的使用人口,近世因電影、電視,加上網路資通訊發展,使英語更成為世界主流語言,十九世紀各國外交官以「法語」為相互交談的優雅語言,今天世界上很多人在母語上夾雜一些「英語」,似乎比較高尚一點。況且很多「外來語」入侵之下,英語更是有更多涓流入侵和融入。但二十一世紀有人說是「漢字、華語」的世紀,相信有它一定的道理,第一漢字傳播圈由現在已知「殷商」甲骨文的早期使用,演變到除中國而外,日本、韓國、台灣及海外,將近十六億人口都在使用的文字,相信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兼併六國之後,不只統一了度量衡制度,更把文字統一,形成中國能在少數十個世紀後,不會像歐洲分裂成很多不同國家,不同語文。今天的「普通話」,更促成大家有共同話語溝通工具。以漢字來說,1990年代初,有一次從洛杉磯坐飛機到漢城Seoul,旁邊坐一位七十歲左右韓國商人,他說韓國人把漢字拿掉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他有一次到柬普寨金邊去做生意,對方是一位廣東華裔商,兩人要做生意,完全只靠「漢字筆談」,就完成交易,這見漢字可貴的地方。我個人家中用的是閩南話,屬於漳州、廈腔,但一進小學的1949年,老師會的是台語、日語、漢字也用台語發音,到1950年下半年才有師範剛畢業的新老師來教ㄅㄆㄇㄈ的注音開始學「國語〈普通話〉」,不出一年統治台灣的外來政權,下一道命令「不准講」方言,也就在校區內,上下課路上全都不可用台語「閩南語」交談,企圖將台灣人母語的根刨除掉,這是極度違反人權和人道的事,閩南語被列為「方言」,殊不知蔣介石的寧波話可在文告中大刺刺的說,為數最多族群語言卻被教育單位禁絕。

少時從五、六歲到十三歲國小畢業,聽老爺之陳昌公用閩南語講故事,其中也常之有詩詞夾雜其中,老人家吟唱以閩南語講來十分流暢,回頭用普通話把學到的唐詩拿來朗誦,卻遠不如老爺之閩南語押韻、流暢,以李白下江陵的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在閩南語的吟唱「彩雲間、一日返、萬重山」這三句的尾部,閩南語唱來十分流暢文雅,普通話卻分崩離折不搭調,這才發現,原來老爺之所口授下來閩南話,竟然符合盛唐時期古人吟詩作賦的音韻話語,而所是標榜「國語」卻是滿人入關後所帶來的關外語言發音。有人說「馬上」是北方騎馬民族的即刻,「完蛋」是關外用駱駝載運蛋品,卻發現破掉了!所以北方人才會說:「完了我的蛋!」簡稱「完蛋」,南國人家禽蛋,根本不太需要運送呀!要証明閩南人原來居住中原「河洛」地方,一是看「族譜」有長長由堯舜商陽以來的家族姓氏由來,比較簡單來說是每一個家族,家中神主牌位,或是在墓碑上,都有自己氏族的「堂號」,尤其「廳堂、祖厝」更是掛在入門及祠堂入門口上面。雖然有一句話說:「故鄉」是流浪祖先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因此故鄉也常之居無定所呀!有一位長輩他家族墓碑上,堂號稱作「烈嶼」,也就是小金門呀!這個小之島居然是他們家族出身之所,原來他們第一代開台祖先,是行伍軍人出身,隨鄭成功攻打荷蘭人上萬名軍士的一員,所以身無族譜,只好以出生地的小金門「烈嶼」為來台灣的堂號。不過多數人姓氏「堂號」,可回溯一千多年,有的可回到兩千年以上的春秋、戰國到秦漢那麼遠,像穎川堂以姓陳、鄔、賴、鍾,在秦朝的穎水流域的地名為堂號。林姓為西河堂在山西離石縣漢地名,在百家姓的上百堂號中,大都圍繞在古「中原」,所謂河洛地區,也就是黃河、洛水這一帶,當然也有在山東、河北、山西、峽西、湖北、江北,也有江南、甘肅,也許什麼時候離開中原往南遷徙到閩北,或由湖北、湖南、江西到廣東再到閩南來,也可能由江西翻過武夷山到閩南來都有,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些仕族、官宦或一般有技藝百姓到農民、兵丁,為什麼要向南遷徙呢?

像台灣人口分佈,在西元1630年代,有十五萬以上原住民,不到三、四萬人的漢民族,而只有一千兩百多人的荷蘭VOC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官員、軍隊、傭兵、傳教士,後來漢人逐漸多了!也達五、六萬人,但荷蘭人為了教化原住民,用西拉雅語翻譯聖經、福音書和聖歌,一下子有兩、三萬原住民被同化信耶穌教,後來在1652年,有郭懷一的人打算在中秋節起義趕走荷蘭人統治,攻入今日的赤崁城,如果憑戍守台南荷蘭人無法靠槍砲打敗人口眾多的漢人,但有信教原住民倒向荷蘭統治者,一下子有五千多漢族人被殺害,使一些漢人懼怕不敢住,紛紛逃回閩南,台灣漢族人口一下子只剩兩萬多人,到明末鄭成功的政權,又有數以萬計的漢人來台,大約有十多萬漢人住在台灣。但自1683年康熙打下台灣之後,來台官員只能隻身前來,除極少數高官之外,都把家眷放在閩南、廣東來台灣赴任,所以直到約一百年後嘉慶年間,台灣才放寬移民禁令,台灣人口一下子由閩南、粵北擁入,才有超過一百萬人漢民族。1895年日本人據台,至少有五、六十萬日本人駐台,近五十年官方教育及主流語言自然是日語,日本人在1945~6年撤回,到1949國共內戰原本有六百多萬漢民族在台,一下子湧入近300萬的國民政府官員、眷屬、官兵及逃難知識份子,形成另一個統治局面、新文化、眷村到鄉黨小圈圈,有些人終其一生在台灣四十年、六十年,都只會用原鄉話交談,多數學會閩南語,極少數學會客家話,舉這個例在說政治及戰亂,甚至大災因素,人口大量變動遷徙下,語言也是快速或緩慢在變化。台灣原住民不是單一族群,他們沒有文字和日曆的生活三、五千年。依照研究,台灣極可能是整個太平洋盆地到紐西蘭,少部份遠到大溪地南島文化族群的「原鄉」,因為台灣南島遺址最古老,而台灣至少有十族以上,擁有不同語言,但有些南島話如「五」、「豬」是全部南島語系都通用的,他們既無文字,只有口語相傳,由大溪地到夏威夷往返「海圖」只靠長長一首「歌謠」所串起來,黑水、某某星宿、綠水、信天翁、魚類、山勢等等,唱著唱著去遼闊太平洋上印證,深水魚、淺水魚、長程鳥、短途鳥、星宿都是依據,有雲彩、有短途鳥飛來方向才可能有島嶼、流水、椰子。

回到閩南語這個是在一、兩千年前,甚至更久中原文化的古音語言,看了甲骨文到底3100多到3400多年前的殷墟〈河南安陽〉上的漢族行政中心用什麼的「話語」呢?我們從甲骨文上只有讀到「日、月、明」用自己現代的語言去發音。而在同一時期的「古埃文」,今天可以看到法老用的「聖書體」如鳥獸、物件符號的古埃及字,可以發現考古學家可以知道上面紀錄了什麼事的意義,這全靠拿破崙的軍隊1799年在尼羅河三角洲修路,找到一塊有三種文字的「羅賽塔石碑」碑文有古埃及法老用聖書體字,埃及百姓用拼音字和古希臘文,三者在講述同一件公告內文,學者藉由古希臘文內容,去破解古埃及庶民拼音符號及發音,更及能用象形符號所書寫「聖書體」文件,是用象形符號當「音符」,而不是當作動物、物件的代號,更研究分類出如Alphabet發音的系統,終於從眾多埃及法老的石刻壁畫中文字學找到古埃及史詩。印度文字又成為「印歐」語系的始祖,也採拼音方式,那麼拼音字最古老的是兩河流域古巴比倫4500年前在泥板、石刻上的「楔形字」,也是最早的拼音字。但是「漢字」是至今仍生存的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數以千計文字,容易望文生義,卻很難「望文發聲」,拼音字是發聲才知其意義,象形字可以略知其意義,卻不容易找到如何發音,如果看到一片甲骨文,您可看到日、月、山、川的字,到底當時刻文的人,是如何發音呢?如今天閩南語的「唐音」嗎?或相當的不同呢?可能會成千古之謎,有一點可以証明閩南語是接近唐的音韻的,就是日本奈良有一座日本天皇,為感念揚州大明寺律宗鑑真大師,在西元753年歷經千辛萬苦才到日本傳佛教戒律及經典、醫藥、工藝,特別在西元759年創建這座唐招提寺,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而現在只有住持大師、幾位大和尚,才會用原來的「唐音」來誦唸心經,結果令台灣訪客十分訝異的,原來他們用「台語」在唸經呀!昔日無錄音的設備,卻用口耳相傳把揚州傳到日本古唐音留傳下來。其實在日語中,很多名詞用漢語體說出來,和閩南語相似度很近,如山水在兩邊都是〈San sui〉,鉛筆閩南話叫〈En Pe〉,日語叫〈En Petu〉,只是多了tu的語助詞,說實在的我昔日學日語,也得力有台語基礎之助,某些物件只是轉個詞,就派上用場,反倒要用普通話,相接近的名詞要少很多。韓語也和日語同屬阿爾泰語系,和閩南語相似度近似度更高,四十多年前表弟考上韓語系,深感要學韓語,覺得很多和閩南語相似度非常之高,如啤酒, 在台灣叫麥啊酒,韓語叫「麥酒」,幾乎一致。想到有一年到泰國去,看到「海南雞」所以要吃雞飯,用普通話、英語、日語都不通,最後老闆懂了講:「ㄎㄨㄟˊㄅㄥˇ」,就是閩南語呀!

若要談「閩南語」如何遷移到閩南的歷程及變化,很多人都認為開始於西元304年李雄佔成都,自立為王的南北朝開始,西元311年6月洛陽被攻破,發生晉朝宗室、官員、士兵、百姓有三萬多人被殺的「永嘉之亂」,自此華北陷入由塞外人在中原征戰掠奪局面,到西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日南京登基,是東晉開始。而中原漢人本來有二千多萬人,一下子銳減到四百多萬人,往南逃西竄,在西元307年開始到西元466年北方難民分不同路線南下,到湖北荊州、江蘇揚州、益州,那麼這個史稱「衣冠南渡」的仕族大舉南遷,大家只看到政爭、戰亂,但西元200年起的三百多年地球小冰河期的「嚴寒天災」,也使得五胡在長城塞外游牧民族謀生困難而向中原進逼。反之中原地區也因寒冷沒有足夠作物莊稼收成,連農人也要拋棄家園流徙到更溫暖的南方謀生,也帶動江准地區及皖鄂湖等地區發展,但福建地處東南凸緣,武夷山及丘陵地的屏障,想進入到閩江已十分不易,至今仍保留的最老孔廟在建甄的閩江上游的福州西北面城市,是東晉時期所建,若比廣州的東漢中山靖王,早在東漢已有漢王宗室來講,福建北部發展要比廣東晚了兩、三百年。而開彰聖王陳元光是其父陳政在唐高宗的西元667年奉命平定閩南「蠻獠掠劫」之亂,但陳政不久即亡故,由子陳元光在西元669年平定閩南土著之亂,可見五胡亂華南遷仕族並未到達泉州、漳州之地,而是在盛唐時才有較多漢人移入墾殖。而這些人顯然由江西下廣東再迂迴到達閩南的。也因為接下來五代十國之亂,又有一波人南遷,閩南才有較多的漢族居住開啓中原帶來文化語言。不過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方言很多,因此每一種語文,往往會和當地原有語言,在流徙發生碰撞及變化,如甲骨文上有不少地名及文字到今天已不可考了!同樣閩南語也分成漳州話和泉州話的不同,加上融和兩者的廈門話。在南宋偏居臨安的十二到十三世紀時期,大批絲綢、瓷器由海上絲路的起點泉州運出,也吸引外國商員及使節前來,閩南語中又加入一些新的詞彙,一如盛唐的長安,有很多胡人的物品、語言加入一樣,甚至因翻譯佛經的關係,一度梵文也流行起來,尤其某些詞句及咒語也會用「音譯法」呈現。那麼在台灣的閩南語,也有漳州、泉州之分,更因為爭取水利、土地也發生多次械鬥,至今中部海線地區仍有操泉州口音,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漳州廈門口音,這裡要提到的是「安平追想曲」是台南安平曾經在1624 ~1662年的38年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管轄,歌詞由兩代女性對情人及父親思念、盼望良人平安早日回來,在母親歌詞中有一句「我倆發誓,你已遺忘,眷戀他鄉的姑娘」,表示女人對以身相許的行船情人,因為愛上他鄉女性不回來的猜想及怨嘆。第二段歌詞是二十歲女兒,同樣在安平港邊頂著海風一頭被吹起「金髮」,在等她的船員情郎,又想起撫養她長大母親只有一支金十字架做遺記,不知父親生死,啊!伊是荷蘭的船醫!這首傳唱近百年台語歌詞,也使用想到台灣的閩南語,又加入一些原住民語言、荷蘭語、日語、普通話,等不同時期和文化的詞彙,新的語法等之,如「平埔族、高山族」的熟番、生番的分法,土牛地界,過了土牛去採「刣頭筍」表示出漢族管轄地界去獵人頭族原住民地界,採收一種細嫩小竹筍叫「刣頭筍」,這也是在台灣才有的新詞彙。荷蘭人的物品如水泥叫「紅毛土」,紅毛洋人的建材三合土,如火柴叫「番呀火」,南蠻人帶來的火,瓶以前用陶製、瓷製、錫製,而「番阿酒矸」是玻璃瓶等之。日本人自1895年至1945年治台,留下日本詞彙及說話方式改變更多,有的更是用日本翻自西方舶來照用,如便當是普通話飯包、盒餐,關係也是由日語轉台語,再轉入華語通用語,麵包大多叫pan的西洋舶來語,也有人叫麵磅。那這和自1949年前來的普通話混入台語相比,近65年的教育下、交流下、台語混入普通話已不勝枚舉之多,今天台灣找不到多少人會講純正「台語」不參雜普通話的,因為台語已失去了它文字的根,所以政府想從學校教育再找回來,包括客家語、原住民語言。這也是一件好事,多一種語言背景,對事情多一種不同角度思考及感受,人生較開放不偏執,像椅子在中文世界沒有什麼,但日文叫「腰掛」,這表示有椅背,它是用來支撐腰部的傢俱,若不挺直腰桿,就有坐姿不良毛病,也多一個思考椅子的功能。在華文叫明星,在日文叫「徘優」表示在舞台上徘徊走動的優秀伶人的意思,台語以前叫「藝旦」,後來也稱「徘優」,現在又消失了!

閩南語,這一種曾在千百年前,為詩人吟詠傳唱,極為俱豐富感情和深度的語言,在形容一件事物、顏色上,有極度層次、精度的語言,如「金」亮亮、「金金」很亮、「金金金」閃光亮的不同層次,也可講「金熠熠」,這三個疊字的發音,隨該字的「本調」不同而有其差異,至少三字金相疊在發聲上要由平聲、陽平及上聲的不同發音,以注音來說第一字念第一聲(陰平),第二字念第二聲(陰上),第三字念第三聲(陰去)才能表示同個金字的最高層次的亮度,紅字也可用ㄤ、ㄤˊ、ㄤˇ表示紅的最高的紅色層次,因為閩南語的八音表達,比普通話四音半更有豐富表達能力,而使用發聲範圍也更寬廣,學會閩南語對日語、韓語、普通話的發音也成事輕駕熟之舉了!甚至於朋友交談忘了用廣東話講來,也可理解大半就這樣用不同頻道溝通。閩南語自海上絲路開通、鄭和下西洋,可說已傳到世界任何角落,在十五世紀,航海探險家伽瑪繞道好望角,來到非洲東洋,他看到中國戎克船出沒營商,也許這些人也是來自閩南漳泉二州的,閩南語是華語中長久以來淵源最古、流傳最廣,也是最有文化意涵的古老漢語,其研究及發揚更值得華人世界深省的。

【返回閩南俚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