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某些特点看旧有传说的真象

继续前节「新旧之别」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可能周延,只有举述一些特点来作为这「新旧之别」的代表。

前节谈到静坐,静坐必然会关联到「内在经验」和对意识的理解。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曾用「山洞」和「迷宫」的比喻,来帮助说明这意识和内在经验,所谓「山洞」,是指古来许多对意识的描述,就像是站在那「山洞」外边,描述或想象那「山洞」内的情形,自以为是,但却是错误的。

近年来,我向初习的觉友讲述意识与内在经验时,常给他们看一种万花筒,这种万花筒是动态的,可以表现出像放烟火那样的现象。想想看,我们人有上百亿以上的脑细胞,又有各种复杂的作用,所以静坐中见到任何现象都不足为奇。再就实际「内在经验」来说,当事人就像进入了一个上下纵横交错的立体动态的迷宫,既容易迷失,也容易跌入陷阱,但实际的情形是,自古以来虽然充斥各种各样的说法,却并没有留下对这个「迷宫」较确切的知识,自然也缺乏正确的内在经验。

在如此背景之下,再加上好些人心人性方面的原因,以往的各种传说,通常表现出几项重要的特点,即「用代名词」「强调现象」和「神秘化」。

「用代名词」是我用的一种新的看法和说法,从「用代名词」这一条线索,可使人容易明白许多想当然的成说,实际上却都不具意义。我们可以先拿「禅」来做个例子,「禅」无论是作为一种修炼的目标,作为一种境界,或者作为一种方法和过程,实际上都只是一个「代名词」。这个「代名词」不像数学上的未知数,一方面可以各说各话,一千个人可以有一千种说法,另一方面,这个代名词是让听的人各自去附会,同样听一种讲法,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了解。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一面摇头晃脑,一面说道:

「这「道」嘛,啊,「道」后面还有「玄」,「玄」后面还有「妙」。」

这就显得很有学问。其实以往用代名词的情形非常普遍,但一般人却以为那些代名词是真实的,有人说「得道了」,说「开悟了」,听到的人就以为真有「得道」「开悟」那回事。

这「用代名词」与「强调现象」常有「相得异彰」的作用。这「强调现象」的情形同样普遍,例如从新闻的报导中,日本「真理教」就用各种方式使那些接受修炼的信徒「逼出」一些现象,并使现象神秘化。他们强调要见到光,要见到青光红光,而以白光最好,于是宣布教主的女儿见到白光,她就成为真理教的第二位,在教主因东京放毒事件被捕之后,她就成为教主。

这「见光」实在是相当普遍的说法,但实际上,见到光也是很平常的现象,有位觉友,在第二周报告他一周静坐经过的情形时,就说到他曾经历「金光闪闪」的景象,这在传统的说法中,比见白光还要难得。

这「强调现象」的本身就带有神秘性,有位觉友曾经谈到她见清海无上师对信徒开示的经过:

一位信徒问:

「师父,我怎么老是见到黑的?」

「妳的孽障太重!」

另一位问:

「师父,我怎么身体会动?」

「妳不错啊!妳的孽障开始消了。」

强调现象和强调神秘的目的和作用,就是推向迷信。

几年前,有位觉友在中坜某大学住校,他夜间静坐时,有位室友非常紧张,问他为什么夜间要静坐,那位室友是跟妙天学禅的,妙天告诉他们,夜晚十一时以后静坐,就会把鬼引来,如果夜晚真要静坐,先要带到野外经过一个怎么样的使鬼不侵的过程(大意如此,那位觉友的话我记不清了)。我初时,认为这种「活见鬼」的讲法非常好笑,但那次之后,我渐渐的知道,有许多人都相信这种讲法。

任何一种讲法,即使只是信口开河,是错误的,或者故意搞迷信和诈欺,对人心理影响的情形都是非常的复杂,在这本书中,准备对这有关的心理过程作较深入的分析。在此顺便再讲述一个例子。

几年前,从报上见到宋七力「分身」事件之后,我在上课时用了一句「以今例古」,这意思是说我们可以由现今所见,来帮助对古时的了解。我由新闻报导了解,最初是有人在家中见到宋七力,诱发了他搞「分身」的灵感,现在台湾,有不少人有白天见「鬼」的经验,见到别人「分身」的情形,我就听过不少。在当时,有位住日本的女士来我处学静坐,我说,见到「分身」是当事人脑的问题,讲自己可以分身是诈欺。我讲「以今例古」,是说现在有人见到「分身」,古时候也有人见到「分身」,现在有人利用这「分身」来骗人,古时候也有人利用这分身来骗人。

这几项特点也只是举例性质,但由这些特点,已可以见到旧有传说一般的情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