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子

1.老子生平

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篇列传虽然只是短短几百字,对老子事迹只有孔子问礼与晚年出关的故事,但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根据他当时所知的一些传说来为老子作传,而且他对那些传说也不能确定。

胡适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刚」第三篇老子中,说「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据「索隐」等所载资料,说「今本史记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胡适并因庄子养生主篇中有「老聃之死」那一段话,说「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出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又说「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

老子在历史上的名望和他对后人的影响,不是因为他的生平,而是因为他的著作。我们只有从现在可见的著作中,对老子的思想和智能获得一些了解。对老子的生平也只能抱持平实的态度,知道他是约与孔子同时的「周守藏室之史」就够了。

在前面引述胡适的一些话,说明胡适早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不受那些传说的影响,也希望大多数读者也不受那些神秘传说的影响。

2.智者

史记老子列传,孔子问礼一事占了大半篇幅,事实上,这段记载,并没有谈到「问礼」的内容,也没有孔子的发言记录,只是长篇记述老子「教训」孔子的话。另外,在史记孔子世家也载有同一故事,那是离别之时老子对孔子的「赠言」。同一事件,同一人的谈话,分别于两处作不同的表述。在司马迁心中,老子是一位智者,有意突显老子谈话的内容。我也觉得,不妨将这两段话抄录于此,让读者见到司马迁心目中的老子。

史记老子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其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焉!

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辞去时,老子送别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刚」中,引「礼记‧曾子问」中孔子言与老子助葬时遇日食之语,推断孔子见老子之时为三十四岁(昭公二十四年纪元前五一八年)或四十一岁(定公五年纪元前五一一年),这两年皆有日食,不论是孔子三十四岁或四十一岁,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壮之年,可能孔子谈抱负,不满现实,表露出他刚毅自负的气概。老子认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不知现实的险恶,到处都是陷阱,「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这话是很重,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俩能够如此深交,实是难得,也可能那些话只有对孔子这样的对象才说。再看老子对孔子的临别赠言,古来因聪明才智招忌招祸的例子真是史不绝书,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能对这老子「赠言」感触最深的,还是太史公本人,我们可以看出他这两段「问礼」的记述都是用心的「特写」。

我们再看孔子的个性和他一生的经过,老子对他的话,可能无形中对他有所影响。

我们以「智者」来看老子,也正如前面孔子那一节中谈「圣人」一样,这「智者」也是立足在「普通人」之上。把老子看为一位「智者」,可使一般人去掉对老子的神秘感,甚至于,我们也可以把老子看做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样反而更有真实感与亲切感。

高智商的聪明才智可能得力于先天的遗传,但一位明识事理与人性的「智者」却不是天生的,「智者」与「非智者」的分别可能只是去掉某些心理与性格上的「病」和负面的「习气」和「态度」。这差别,原本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只是「程度」的不同,但因为发展「方向」的不同,最后「习惯成自然」,二者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这就成了「绝对」的差别。

我们在此用了这么多篇幅来突出「智者」这个概念,一方面是要说明任何普通人,只要他愿意去实践这条「智者之路」,终于可以成为一位智者。另一方面,我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那「苦口婆心」希望读他著作的人能够成为一位「智者」,而不是受害于「小聪明」的「愚者」。我们希望把老子在这一方面的「精神」表达出来,对老子的了解这也正是一个要点。

如何是一个「智者」,即使以老子的著作为本,也难于一一列举,对此只能作原则性的了解。

莎士比亚说:「愚人以为自己聪明,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愚笨」。

这「知道自己愚笨」可能是「智者」的起点。

论语载孔子称孔文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又是另一个层次,近于老子对孔子的「赠言」。

一位「智者」当然不是不懂得权谋机变,也不是不知道斗争,但无论如何,老子不是一位阴谋家,他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用兵」是贵出奇制胜,但治国就要以正为本,孔子说「政者正也」,老子除了「以正治国」之外,那「以无事取天下」也都是智者的识见,这不是一般政客所能理解的。老子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他教人「知足」,教人崇尚俭朴,教人清心寡欲,都是「智者性格」自然在日常生活习惯中的表现,不是「教条」,不是勉强作为,更不是虚假伪装。

3.老子的著作

史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现在通行本是王弼注本,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刚」中说老子「这书原本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又说「书中有许多重复的话和许多无理插入的话,大概不免有后人妄加妄改的所在。」这正也是代表许多学者对老子著作的看法。

钱穆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末期,主要是现通行本的文句不像是春秋时的著作,但马王堆帛书老子出土之后,我们知道现在所见到的老子,较钱穆推断的时间还要更晚些,那汉朝初年陪葬的帛书,较现时的通行本在文句与次序方面都全不相同。

我们在此举述胡适与钱穆两位学者,在没有见到出土的较古版本的情形下,表示出对老子著作的怀疑。这老子的著作可能是一较好的例子,使我们对「古书」的真实情形获得一些了解。

现在我们以帛书老子来和通行本比较,举述一些例子。

例一:

王弼注本第一章的最后几句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老子相对应这几句的文字是: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几句话中,主要是「眇」与「妙」的不同,而「所噭」与「徼」的不同也值得注意。如果有内在经验的基础,就可知道,那「眇」与「所噭」较具体而较容易了解。反之,「妙」与「徼」就只有各人不同的附会。这由「眇」而改为「妙」,似乎是故意的改变,使老子原是平实的著作向着玄虚与教条的方向发展。

例二:

王弼注本第十六章开头两句是:

致虚极,守静笃。

这两句在帛书本是: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

此处这个「督」字与「例一」中的「眇」字有关系,这些字有意义,不是抄写的错误。此处这两句「至虚极也,守静督也」,是对「虚」与「静」作说明,虽然在文意上也表示出对「虚」与「静」有肯定的意思,但这并不等于教人要去「致虚」与「守静」。「致虚极,守静笃」显然是教人要用力于求虚求静,以至于「虚极静笃」。

例三:

王弼注本四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在帛书老子是: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例三」和前面「例二」情形相似。虽然「冲气」与「中气」只差一个字,但显然「中气以为和」是「说明」那「阴阳」与「中」的关系,这「中气」变成了「冲气」便成为一种「做法」。

例四:

王弼注本第一章开头几句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书老子这几句是: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帛书只是每句多了一个「也」字,「恒」字变成了「常」字,似乎不能肯定是故意篡改,但即使是只有这点不同,对文意的了解也大有影响。以前有些学者,不满意王弼所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例如俞樾就以「尚」字来解释「常」字,说「尚者上也,言道可道,不足为上道;名可名,不足为上名」。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刚」中也以「尚」(上)释「常」。由这帛书「非恒道也」,可知那「常」字原是「恒」字,与「尚」无关。

这两句的问题在那几个「也」字,因为像「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字句,的确容易使人把那第三个「道」去对应那第一个「道」字。但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样的句子中,读的人较容易理解到那第三个「道」字是对应那第二个「道」字。这从「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句中,就容易看出那第三个「名」是对应那第二个「名」,因为「名」是人的概念,客观上并没有「常名」这样的东西。

这以上举述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并不容易了解老子的著作。当我们面对这一部文字不多而又内容丰富的著作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须要务实,先要看是否是真正的了解,看了解多少,每一个人的情形不同,各人有不同的了解和收获。我们如果是以平实的态度去理解老子的著作,可能会得到一些收获,但如一开始就主观认定老子著作是高深玄妙的道理,或认为老子著作中有修仙修道的秘诀,那也可能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4.内在经验

「内在经验」本身就缺乏交通的语言,而且每一个人表达的方式不同,再加上许多其它的原因,大体而言,古人讲「内在经验」的书籍应该说是看不懂的。我在前节解说「般若波罗密」,曾谈到那个「山洞」的比喻,如果书上是讲那山洞的情况,在山洞之外只有想象,即使进入山洞,也可能经历不同的情况。尤其是不具真正「内在经验」的人,根本不知道那些书在讲些什么。但事实上,许多没有内在经验的人,总想从一些偶像著作中去找出一些秘诀或方法,不断的去附会,结果往往是有害无益。我曾经出版过「老子内外双解」与「道德经静坐法」二书。另外也出版过「胎息静坐法」「阴符静坐法」「神仙道法」等书。我写佛道有关静坐的书籍,主要是以历史的观点,说明历史上曾经有过如何的说法,主要用意也是在去除人为的神秘感。

这一章「古人与古书」特别选述孔子、释迦牟尼与老子三位古人,这「去除人为神秘感」的用意更是明显而直接的表现出来。

这一小节谈老子的内在经验,不是要讲玄虚的「道」,而是觉得有些对大众有益而为大众须要知道的内容,在心里有总不得不讲的感觉。不是讲些大众不懂的,而是要讲大众听得懂的。例如在前一小节「例二」中谈到那个「虚」与「静」的不同说法,那帛书「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两句,在「郭店楚墓竹简」中又是「至虚,恒也;守中,笃也」。如要讨探这些方面的内在经验,怎么讲可能还是不懂。

我在一九七九年出版「静坐与健康」一书,其中曾有相当的篇幅谈到静坐与修炼的伤害,最后以老子「豫兮若冬之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二句作结,说明在静坐与修炼这方面须要以小心谨慎作基础。

老子在内在经验方面有一段话,世人因为不懂而未有特别的注意,我在此要特别选述,使大家也了解老子的用心。这段话是: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

在前节谈「释迦牟尼」,讲到「不作为」是「佛道」的基础。仔细看老子有关内在经验方面的叙述,也知道老子清静无为的主张也是以「不作为」为基础。我在此特别选述老子这一段话,更是特别说明作为的害处。

先看「归根曰静」。静坐过程中,随着意识状态的演变,可以见到那「意念发生之处」,由此可进入更深的意识层面,意识状态会产生「突变」,一般所追求的「空」「静」「见性」等等,到此便认为是达到了目的。

所谓「静曰复命」,是说到前述「归根」之后,在身心方面会产生许多现象和作用。一般「修行者」只见「诱惑」,认为自己已修道有成,对自己身心情况全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潜在的危险,这时任何作为都会有「凶」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也真是说来话长,静坐是以消减干扰为主,不是先悬一个目标去追求,而这些「目标」经一再强调和人为安排之后,对一般人都有极大的吸诱作用,大家都去努力追求,例如现在流行的追求「空」或「禅境」,在相当的经验累积的情形下,可有步骤与方法,将习者带到这些「境界」,但事实上,这些「境界」只是脑中某一部位发生作用,从整个静坐的过程来看,那所追求的「空」「禅境」或其它的现象,都不具意义,但在另一方面,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妄作,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我曾听说某些追求「空」的宗派,结果使许多人受害,这情形非常的吊诡,一方面经那意念中心进入我所谓的「脑意识」,意识状态的变化,使人认为难能可贵。但事实上,意念显示中心那个部位却对心脏直接有影响。凡是动意用意(或求静要求「不想」)的任何「修炼」,都是指向那个「根」,也都无形当中在对心脏与循环系统发生影响。有些人「做得不好」,无法「归根」,伤害的程度较小,有些人认为自己「做得不错」而精勤前进,无法体会那句「豫兮若冬之涉川」,突然受害,还不知道原因。

这里特别解说老子所说「妄作,凶!」的实际情形,让老子要人免于受害的心愿能够获得一些结果,也算是我为老子作了一点工作。

我教人静坐,一开始就全不作为,再来就是我所谓的「离意向觉」,对那个「意念中心」的「杂念」不作处理,不教人「求静」,到后来也不经由那个「意念中心」进入我所谓的「脑意识」。在如是的过程中有许多连贯的「进度」,逐渐改变习者的意识状态,并使习者逐渐建立良好的习惯,由是那个「意念系统」,在不作为不处理的情形下自然化解,习者自然「安静」,如此真实自然的安静,是所有修炼与追求「境界」的人无法想象的。

我自从一九七九年出版「静坐与健康」那本书以来,不断的阐述静坐与修炼的负面影响。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要知道「害」的那一面,才有可能获得「利」这一面的成果。

5.养生

老子著作中,讲到与「养生」有关的地方甚多,对这些讲法如何选述?如何解说?可能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后人的态度问题,如果我们以平实的态度去看老子的著作,认为他所谈的养生经验和看法是他留给后人的智慧,但他所讲的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神秘的。如此平实的心态,可能会从老子的著作中获得一些东西。反之,如果把老子看成一位近乎「修仙」的人,想从他著作中去找出一些秘诀或法门,然后去修去炼,期望成就「大道」,如此不务实的态度,所得到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附会和幻想,不会得到好处。

以平实的心态来看老子的「养生之道」,第一个层次就是「自然」。在王弼注本第五十章有一段话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看社会上一般人生生死死的现象,大约有十分之三的人比较长寿健康,约有十分之三的人较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另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原本是生活得好好的,但为了求生(生生),却反而走向了死的方向,这原因在什么地方,答案是以其「生生之厚」。在帛书老子中是「以其生生」,无「之厚」二字。这二者的含意是一样的,加「之厚」二字可以突显「生生」二字。但这段话的本意是在说明「养生」要顺应自然。在以前旧社会许多有钱人家,讲究吃,注意补养,怕风怕雨,小姐的身体总不如丫头。在现代社会也可以见到有些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现出对身体是非常的注意,但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对自己身体有害。

老子那段话说一部份因求生而走向死的方向,是描述外表的现象,但也可能包括了对当事人心理层面的叙述。这种现象值得从各方面去加以研究。现在我们由这现象归结到「自然」与「养生」的关系,这「自然」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当事人心理方面的。我们在此作原则性的了解,至于如何具体的落实,则有不同情况与不同个人的差别。

这「自然」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更高的层次。我们从老子的著作中,见到他对生命力的观察和对「生死」道理的解说。他观察婴儿,指出婴儿有旺盛的生命力,教人要复归于婴儿。

这「复归于婴儿」是什么意思?他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王弼注本作「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无「者」字)。这「含德之厚」是指婴儿的精神状态、身心状态、意识状态都表现出充满了生命力。比较前面所说的「动而之死地」,就较容易了解。一个人生活得好好的,但却在想要求生的心态指引之下,走向那死亡的方向。这说明这些人心理是非常的空虚,意识里充满了矛盾,表现出自欺性的行为。再由这些现象来比较那「含德之厚」的婴儿,就知道他用这「含德之厚」所形容的,是未经伤损的心灵和生命力。记不清楚那一年了,那次墨西哥大地震,一家产科医院震垮,几天后陆续挖出的婴儿,尚有存活的,婴儿比成年人有更强旺的生命力。

这婴儿的「含德之厚」当作一个指标,成年人如何能够「复归」到那个「程度」?这基本上是教人要有这个了解,知道有这个方向。这也就是说,「养生之道」应以自己的心灵作基础。拿现代人的情形来说,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阻碍」和「伤害」(以及因之而在主观上存在的忧虑和矛盾冲突等)是影响身心最重要与最常见的因素,我常对亲友说,如果不能没有「压力」,就要培养自己的「耐性」,使自己能不受「压力」的影响。

古今社会情况不同,老子当然也注意到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压力」。但是,即使我们没有那些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每一个人仍然在无形中受着那「死亡阴影」的「压力」。我们的心灵和生命力完全不受这外在「压力」和「死亡阴影」的影响,也就是那婴儿「含德之厚」所形容的「境界」。在老子著作中有一段话来专门形容这种「无死地」的情形。他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这段话是对心理状态的形容,心中超越了死亡威胁与求生意念,完全心无所累,心灵与生命力不受影响,这是老子认为最善的养生之道。

在前节讲述「佛道」时,曾说到当意识状态改到某一程度时,人可以没有烦恼。老子所述「无死地」的意识状态,当事人有认识,明白这方面的道理而不断的向这方面努力修养,知道那些「隐忧」与「虚假自欺性的求生」对事实无益无补,且是损伤自己生命力的根源,这些「基础」当然也有正面的作用,不然的话,我劝人「要培养耐性」的说法也无法落实。但这「外在」的「修养」,个别之间大有差别。这方面主要也是须要自内改变意识状态,这内在意识状态的改变可直接消减那些对生命力的干扰状态,逐渐到达这老子所说「含德之厚,比于婴儿」与「无死地」的地步。

6.本节小结

老子和其它有名的历史人物一样,深受神秘化的污染。也正如对所有有成就的历史人物一样,我们只有以平实的心态把他们看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才有可能了解他们到底讲些什么,才有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实益。

从老子的著作中,知道无论是他在人生政治各方面的想法和意见,或者是他在内在经验方面表现出的成就和心得,都令人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在这一节,我们以「智者」的概念来突出对老子的认识,普通一般人不是「智者」,但和「智者」之间没有阻隔,「智者」是可以理解的,不是神秘的。

要知道古人在内在经验方面讲些什么,必须要自己有相符的内在经验,否则就像在山洞外面对内面想象和猜想。这一节我们除了说明对老子著作不容易确切理解之外,主要是介绍他那「妄作,凶!」的警示。对于老子的「养生之道」,他所阐述的坚实的心灵和生命力是身心健康的根源。读者如果因而有「妄作,凶!」的警愓,明白心灵与意识状态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可以说是终生受益无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