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俚语带出的“中国梦”

香港奎霞同乡会俚语工作坊

林和安,1962年由泉州南安移居香港,凭着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信念,进入电子界。23岁便成为德国德律风根PAL彩色电视技术大师,1976年创办《世界电子》贸易公司。1985年他跨入印刷界;1987年开始担任香港印艺学会公关总监达29年;1999年他又跨入网络界,成功创办大中华印艺网和世界网络;2012年他进一步跨入出版界,而他所编著出版的图说《闽南俚语》,更创下闽、港、台二个月内印刷四个版本的奇迹。《闽南俚语》的出版,承载着闽南人的处世智慧,也闪耀着闽南人的创客精神。

2015年年初,几本于香港出版的《闽南俚语》由香港天地图书总编辑孙立川先生带至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分享,林和安先生的名字也因此令在座的本地文史人士所认识。这本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的《闽南俚语》获得众人的认可与赞誉。

一般而言,此类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书籍多出自于业内人士之手,而这本书的作者林和安,却出身电子行业。自谦学识浅薄的他,自2012年起着手编撰这本书,历时三年余,终于成书并在香港、台湾、泉州出版,在两岸四地发行,体现出一位孜孜追求闽南传统文化的爱国爱乡人士的赤子之心。而林和安颇富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闽南俚语》一书的心路历程,也颇值得赏味。

23岁成为德国PAL彩色电视技术大师

林和安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从泉州南安移居香港,年轻时投身当地电子行业,从事PAL彩色电视维修、训练工作。1973年,被公司派往新加坡ROXY厂德国德律风根彩色电视生产线指导、训练技术人才。

由于对电子技术颇有兴趣,林和安闲时喜欢写写文章,常常在香港、内地的电子杂志上发表。1985年,对印刷出版深感兴趣的他加入香港印艺学会。因热忱参加会务,1986年底,应时任香港印艺学会主席余鸿建之邀,获选成为该学会的执行委员迄今,从1987年开始负责两岸四地/华语地区公关联络事务,担任公关总监已逾29载。

1999年3月,在台湾印刷界泰斗李兴才教授的激励与支持下,林和安创办了“大中华印艺网”,从而开启了中国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互联网新时代,推动印刷工业进入数码化、网络化的新发展路径。

回首40余年人生历程,林先生极为感慨:“1973年,当时我23岁,整理完善德国德律风根PAL彩色电视技术线路图工作原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东南亚地区传播,成为当时当地的传奇人物,达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高峰。2012年专心整理编撰《闽南俚语》,更是追寻当年感悟的又一人生胜景。”林和安告诉记者,自己总结过去的经验,不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拜社会贤达为师,以行业先进为友,方能集聚精英智慧、社会力量,多办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事;其二,唯有自己坚信坚持,多听各方意见,方能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最快最好地办成所想完成之事。

67岁著书圆自己的梦

电子行业出身的林和安,怎么会与闽南文化书籍的创作牵出了因缘?说起来,还的确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这句老话。

2012年7月,林和安在香港奎霞同乡会与乡亲聊天,香港奎霞同乡会创会会长林华樑谈起闽南文化,担忧闽南文化再不整理保存,恐怕渐渐会失传,将是中华文化的损失。这句话引发了林和安内心的创作想法。

在堂兄林华樑及乡亲鼓励下,2012年8月,林和安先是在大中华印艺网上专辟“闽南俚语”栏目,以图说《闽南俚语》为传播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亮点,首先开启了网络宣传之路。

“创办《闽南俚语》频道是《大中华印艺网》‘弘扬中华文化’的延续,也是我追求年轻时代梦想的一种机缘。希望《闽南俚语》能良性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传承闽南文化的精髓,并将闽南文化传播到全球每一个闽南人社区和每一位闽南人心中,扩大全球5000万闽南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林和安表示,自己虽然身为闽南人,由于移民较早,闽南话也不地道,年轻一代闽南人能操流利闽南语者不多。编著《闽南俚语》是想借老祖宗智慧唤醒一些正确的价值观而已。“写书这三年困难重重,非常不易。我文化基础差,虽写过不少文章,但编著这种传统文化压力甚大,但我逢山开路,遇河搭桥, 用过去研究发展电子科学的钻研精神与方法来处理闽南俚语。我对自己承诺,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闽南俚语整理成书并形成体系。”

2014年,澳门世界闽南文化节上,林和安认识了不少世界各地的专业闽南文化学者,特别是台湾的赵联政老师更是无私奉献,热诚协助完成手机及网上之有声版,同时修正文字及加注台罗拼音,使其达到台湾“教育部”之出版水平。“《闽南俚语》可说是我推动闽南文化在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合作交流如一家,所呈现的重要成果。目前可以说圆了我自己这部分的‘中国梦’。”林和安觉得很欣慰。

“这本书不是内容文句如何精,绘图如何好,印刷如何精美。主要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闽南俚语》一书,能与内地、港、台、海外华侨闽南学者结合,一起协助优化,达到闽南人有共同文化纽带价值的作用,这是本书的真正‘含金量’, 也是最为难得之所在。”

众志成城共推闽南文化

林和安说,《闽南俚语》二个月内在泉州、香港、台湾同时发行,其实也是众多闽南文化学者以及关心支持闽南文化推广的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资料收集、注释、绘图、出版,无不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援。各界朋友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都极为重视和热爱,让林和安十分惊喜,感动至极,也使他更有自信,决心将这项工作坚持到底。尽管前期工作艰难,但随后众志成城,进展非常顺利,目标实现远远超过预期。真是验证了林和安所言:“我一生喜欢参与众多社团活动,但个人认为能投身于这种文化公益事业,更是非常快乐之事,也是最有价值的体会。”

综观林和安先生出版《闽南俚语》一书之坚持与奉献,就像在《大中华印艺网》建站之初,其好友李兴才教授的赠词:“尽心尽力不计得失,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其结合两岸四地学者专家,尽心尽力推广闽南文化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啊!

■链接 闽南语俚语小贴士

闽南人是汉族的一个民系,从五胡乱华之后分批南迁,主要分布在福建漳州、泉州、厦门、龙岩和台湾以及温州东南部,所说语言被称为闽南方言或闽南语。

闽南语原称“河洛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闽南语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唐朝末年是中国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年代,中原人为躲避中原的内乱与战乱,分别在唐朝末年和北宋末年大规模迁徙到福建南部,让河洛语在福建生根、开花、结果,并渐渐演变为保有中原古代语文的闽南语。随着闽南人口的对外转移,闽南语在台湾地区及日本、东南亚、西方国家的华人区中占据一定位置,形成一定影响。

闽南俚语是闽南当地人民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保有唐代诗词音韵,所以其文化寓意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甚为宝贵。但随着社会进步,人群迁徙与流动加快,方言之一的闽南语,特别是闽南俚语正在从华语普通话社会主流中淡出,后继乏力显现。如果不进行有效发掘、整理,恐将失传,亦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的一种损失,殊为可惜。

本文发表于《东南早报》 记者:颜瑛瑛 网址: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5-08/28/content_155531.htm

具有浓厚闽南生活色彩的俗语,俏皮中隐藏着智慧,是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凝结而成的璀璨的明珠。它洗练词汇,诙谐隽永,寓教于乐,极易为厝边头尾接受而流传久远。

闽南俚语没有长篇阔论、严于说教之感,却蕴含了许多先辈的生活智慧,且富有哲理,使人们能从中获得乐趣、智慧和启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方言在闽南地区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土青少年不会说闽南方言,一些闽南方言夹杂了普通话的特点,丧失了初期的纯正。与此同时,不少幽默风趣的闽南俚语也逐渐开始变得鲜为人知。

近日,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将数百本林和安先生编著的《闽南俚语》分赠给各县市区中小学图书馆,本期《闽南周末》采访林和安及其收集闽南俚语成书过程,借此引起人们对泉州方言的关注,共同保护泉州方言,乃至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赖小玲)

本文亦被光明网中国网中华网TOM21CN等网站转载。

【返回闽南俚语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