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音源流初探

作者:陈政雄
语言和文字,是相约成俗的沟通工具,没有固定不变,更没有对错那么严重,要一个英国人讲「英语」,就一定字正腔圆吗?可能有些英国人讲的「英语」,我们的英语老师也听不懂呀!有人说二十世纪是「英语」的世纪,相信多数人都能同意。二次大战前是英国人有强大海权及海外殖民地,借两百多年海权扩张及工业革命侵掠之下,英语成了世界最广泛地区使用最多人的「国际语言」,二次大战使美国取而代之,「美式英语」不只在经贸、流行及快速航空运行下,加上美军是人类历史上拥有全球驻扎军队最多国家,俄罗斯仍远瞠乎其后,加重美式英语的使用人口,近世因电影、电视,加上网路资通讯发展,使英语更成为世界主流语言,十九世纪各国外交官以「法语」为相互交谈的优雅语言,今天世界上很多人在母语上夹杂一些「英语」,似乎比较高尚一点。况且很多「外来语」入侵之下,英语更是有更多涓流入侵和融入。但二十一世纪有人说是「汉字、华语」的世纪,相信有它一定的道理,第一汉字传播圈由现在已知「殷商」甲骨文的早期使用,演变到除中国而外,日本、韩国、台湾及海外,将近十六亿人口都在使用的文字,相信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不只统一了度量衡制度,更把文字统一,形成中国能在少数十个世纪后,不会像欧洲分裂成很多不同国家,不同语文。今天的「普通话」,更促成大家有共同话语沟通工具。以汉字来说,1990年代初,有一次从洛杉矶坐飞机到汉城Seoul,旁边坐一位七十岁左右韩国商人,他说韩国人把汉字拿掉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他有一次到柬普寨金边去做生意,对方是一位广东华裔商,两人要做生意,完全只靠「汉字笔谈」,就完成交易,这见汉字可贵的地方。我个人家中用的是闽南话,属于漳州、厦腔,但一进小学的1949年,老师会的是台语、日语、汉字也用台语发音,到1950年下半年才有师范刚毕业的新老师来教ㄅㄆㄇㄈ的注音开始学「国语〈普通话〉」,不出一年统治台湾的外来政权,下一道命令「不准讲」方言,也就在校区内,上下课路上全都不可用台语「闽南语」交谈,企图将台湾人母语的根刨除掉,这是极度违反人权和人道的事,闽南语被列为「方言」,殊不知蒋介石的宁波话可在文告中大刺刺的说,为数最多族群语言却被教育单位禁绝。
少时从五、六岁到十三岁国小毕业,听老爷之陈昌公用闽南语讲故事,其中也常之有诗词夹杂其中,老人家吟唱以闽南语讲来十分流畅,回头用普通话把学到的唐诗拿来朗诵,却远不如老爷之闽南语押韵、流畅,以李白下江陵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闽南语的吟唱「彩云间、一日返、万重山」这三句的尾部,闽南语唱来十分流畅文雅,普通话却分崩离折不搭调,这才发现,原来老爷之所口授下来闽南话,竟然符合盛唐时期古人吟诗作赋的音韵话语,而所是标榜「国语」却是满人入关后所带来的关外语言发音。有人说「马上」是北方骑马民族的即刻,「完蛋」是关外用骆驼载运蛋品,却发现破掉了!所以北方人才会说:「完了我的蛋!」简称「完蛋」,南国人家禽蛋,根本不太需要运送呀!要证明闽南人原来居住中原「河洛」地方,一是看「族谱」有长长由尧舜商阳以来的家族姓氏由来,比较简单来说是每一个家族,家中神主牌位,或是在墓碑上,都有自己氏族的「堂号」,尤其「厅堂、祖厝」更是挂在入门及祠堂入门口上面。虽然有一句话说:「故乡」是流浪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因此故乡也常之居无定所呀!有一位长辈他家族墓碑上,堂号称作「烈屿」,也就是小金门呀!这个小之岛居然是他们家族出身之所,原来他们第一代开台祖先,是行伍军人出身,随郑成功攻打荷兰人上万名军士的一员,所以身无族谱,只好以出生地的小金门「烈屿」为来台湾的堂号。不过多数人姓氏「堂号」,可回溯一千多年,有的可回到两千年以上的春秋、战国到秦汉那么远,像颖川堂以姓陈、邬、赖、钟,在秦朝的颖水流域的地名为堂号。林姓为西河堂在山西离石县汉地名,在百家姓的上百堂号中,大都围绕在古「中原」,所谓河洛地区,也就是黄河、洛水这一带,当然也有在山东、河北、山西、峡西、湖北、江北,也有江南、甘肃,也许什么时候离开中原往南迁徙到闽北,或由湖北、湖南、江西到广东再到闽南来,也可能由江西翻过武夷山到闽南来都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些仕族、官宦或一般有技艺百姓到农民、兵丁,为什么要向南迁徙呢?
像台湾人口分布,在西元1630年代,有十五万以上原住民,不到三、四万人的汉民族,而只有一千两百多人的荷兰VOC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军队、佣兵、传教士,后来汉人逐渐多了!也达五、六万人,但荷兰人为了教化原住民,用西拉雅语翻译圣经、福音书和圣歌,一下子有两、三万原住民被同化信耶稣教,后来在1652年,有郭怀一的人打算在中秋节起义赶走荷兰人统治,攻入今日的赤崁城,如果凭戍守台南荷兰人无法靠枪炮打败人口众多的汉人,但有信教原住民倒向荷兰统治者,一下子有五千多汉族人被杀害,使一些汉人惧怕不敢住,纷纷逃回闽南,台湾汉族人口一下子只剩两万多人,到明末郑成功的政权,又有数以万计的汉人来台,大约有十多万汉人住在台湾。但自1683年康熙打下台湾之后,来台官员只能只身前来,除极少数高官之外,都把家眷放在闽南、广东来台湾赴任,所以直到约一百年后嘉庆年间,台湾才放宽移民禁令,台湾人口一下子由闽南、粤北拥入,才有超过一百万人汉民族。1895年日本人据台,至少有五、六十万日本人驻台,近五十年官方教育及主流语言自然是日语,日本人在1945~6年撤回,到1949国共内战原本有六百多万汉民族在台,一下子涌入近300万的国民政府官员、眷属、官兵及逃难知识份子,形成另一个统治局面、新文化、眷村到乡党小圈圈,有些人终其一生在台湾四十年、六十年,都只会用原乡话交谈,多数学会闽南语,极少数学会客家话,举这个例在说政治及战乱,甚至大灾因素,人口大量变动迁徙下,语言也是快速或缓慢在变化。台湾原住民不是单一族群,他们没有文字和日历的生活三、五千年。依照研究,台湾极可能是整个太平洋盆地到纽西兰,少部份远到大溪地南岛文化族群的「原乡」,因为台湾南岛遗址最古老,而台湾至少有十族以上,拥有不同语言,但有些南岛话如「五」、「猪」是全部南岛语系都通用的,他们既无文字,只有口语相传,由大溪地到夏威夷往返「海图」只靠长长一首「歌谣」所串起来,黑水、某某星宿、绿水、信天翁、鱼类、山势等等,唱着唱着去辽阔太平洋上印证,深水鱼、浅水鱼、长程鸟、短途鸟、星宿都是依据,有云彩、有短途鸟飞来方向才可能有岛屿、流水、椰子。
回到闽南语这个是在一、两千年前,甚至更久中原文化的古音语言,看了甲骨文到底3100多到3400多年前的殷墟〈河南安阳〉上的汉族行政中心用什么的「话语」呢?我们从甲骨文上只有读到「日、月、明」用自己现代的语言去发音。而在同一时期的「古埃文」,今天可以看到法老用的「圣书体」如鸟兽、物件符号的古埃及字,可以发现考古学家可以知道上面纪录了什么事的意义,这全靠拿破仑的军队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修路,找到一块有三种文字的「罗赛塔石碑」碑文有古埃及法老用圣书体字,埃及百姓用拼音字和古希腊文,三者在讲述同一件公告内文,学者藉由古希腊文内容,去破解古埃及庶民拼音符号及发音,更及能用象形符号所书写「圣书体」文件,是用象形符号当「音符」,而不是当作动物、物件的代号,更研究分类出如Alphabet发音的系统,终于从众多埃及法老的石刻壁画中文字学找到古埃及史诗。印度文字又成为「印欧」语系的始祖,也采拼音方式,那么拼音字最古老的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4500年前在泥板、石刻上的「楔形字」,也是最早的拼音字。但是「汉字」是至今仍生存的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数以千计文字,容易望文生义,却很难「望文发声」,拼音字是发声才知其意义,象形字可以略知其意义,却不容易找到如何发音,如果看到一片甲骨文,您可看到日、月、山、川的字,到底当时刻文的人,是如何发音呢?如今天闽南语的「唐音」吗?或相当的不同呢?可能会成千古之谜,有一点可以证明闽南语是接近唐的音韵的,就是日本奈良有一座日本天皇,为感念扬州大明寺律宗鉴真大师,在西元753年历经千辛万苦才到日本传佛教戒律及经典、医药、工艺,特别在西元759年创建这座唐招提寺,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而现在只有住持大师、几位大和尚,才会用原来的「唐音」来诵念心经,结果令台湾访客十分讶异的,原来他们用「台语」在念经呀!昔日无录音的设备,却用口耳相传把扬州传到日本古唐音留传下来。其实在日语中,很多名词用汉语体说出来,和闽南语相似度很近,如山水在两边都是〈San sui〉,铅笔闽南话叫〈En Pe〉,日语叫〈En Petu〉,只是多了tu的语助词,说实在的我昔日学日语,也得力有台语基础之助,某些物件只是转个词,就派上用场,反倒要用普通话,相接近的名词要少很多。韩语也和日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和闽南语相似度近似度更高,四十多年前表弟考上韩语系,深感要学韩语,觉得很多和闽南语相似度非常之高,如啤酒, 在台湾叫麦啊酒,韩语叫「麦酒」,几乎一致。想到有一年到泰国去,看到「海南鸡」所以要吃鸡饭,用普通话、英语、日语都不通,最后老板懂了讲:「ㄎㄨㄟˊㄅㄥˇ」,就是闽南语呀!
若要谈「闽南语」如何迁移到闽南的历程及变化,很多人都认为开始于西元304年李雄占成都,自立为王的南北朝开始,西元311年6月洛阳被攻破,发生晋朝宗室、官员、士兵、百姓有三万多人被杀的「永嘉之乱」,自此华北陷入由塞外人在中原征战掠夺局面,到西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日南京登基,是东晋开始。而中原汉人本来有二千多万人,一下子锐减到四百多万人,往南逃西窜,在西元307年开始到西元466年北方难民分不同路线南下,到湖北荆州、江苏扬州、益州,那么这个史称「衣冠南渡」的仕族大举南迁,大家只看到政争、战乱,但西元200年起的三百多年地球小冰河期的「严寒天灾」,也使得五胡在长城塞外游牧民族谋生困难而向中原进逼。反之中原地区也因寒冷没有足够作物庄稼收成,连农人也要抛弃家园流徙到更温暖的南方谋生,也带动江准地区及皖鄂湖等地区发展,但福建地处东南凸缘,武夷山及丘陵地的屏障,想进入到闽江已十分不易,至今仍保留的最老孔庙在建甄的闽江上游的福州西北面城市,是东晋时期所建,若比广州的东汉中山靖王,早在东汉已有汉王宗室来讲,福建北部发展要比广东晚了两、三百年。而开彰圣王陈元光是其父陈政在唐高宗的西元667年奉命平定闽南「蛮獠掠劫」之乱,但陈政不久即亡故,由子陈元光在西元669年平定闽南土著之乱,可见五胡乱华南迁仕族并未到达泉州、漳州之地,而是在盛唐时才有较多汉人移入垦殖。而这些人显然由江西下广东再迂回到达闽南的。也因为接下来五代十国之乱,又有一波人南迁,闽南才有较多的汉族居住开启中原带来文化语言。不过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很多,因此每一种语文,往往会和当地原有语言,在流徙发生碰撞及变化,如甲骨文上有不少地名及文字到今天已不可考了!同样闽南语也分成漳州话和泉州话的不同,加上融和两者的厦门话。在南宋偏居临安的十二到十三世纪时期,大批丝绸、瓷器由海上丝路的起点泉州运出,也吸引外国商员及使节前来,闽南语中又加入一些新的词汇,一如盛唐的长安,有很多胡人的物品、语言加入一样,甚至因翻译佛经的关系,一度梵文也流行起来,尤其某些词句及咒语也会用「音译法」呈现。那么在台湾的闽南语,也有漳州、泉州之分,更因为争取水利、土地也发生多次械斗,至今中部海线地区仍有操泉州口音,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漳州厦门口音,这里要提到的是「安平追想曲」是台南安平曾经在1624 ~1662年的38年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所管辖,歌词由两代女性对情人及父亲思念、盼望良人平安早日回来,在母亲歌词中有一句「我俩发誓,你已遗忘,眷恋他乡的姑娘」,表示女人对以身相许的行船情人,因为爱上他乡女性不回来的猜想及怨叹。第二段歌词是二十岁女儿,同样在安平港边顶着海风一头被吹起「金发」,在等她的船员情郎,又想起抚养她长大母亲只有一支金十字架做遗记,不知父亲生死,啊!伊是荷兰的船医!这首传唱近百年台语歌词,也使用想到台湾的闽南语,又加入一些原住民语言、荷兰语、日语、普通话,等不同时期和文化的词汇,新的语法等之,如「平埔族、高山族」的熟番、生番的分法,土牛地界,过了土牛去采「刣头笋」表示出汉族管辖地界去猎人头族原住民地界,采收一种细嫩小竹笋叫「刣头笋」,这也是在台湾才有的新词汇。荷兰人的物品如水泥叫「红毛土」,红毛洋人的建材三合土,如火柴叫「番呀火」,南蛮人带来的火,瓶以前用陶制、瓷制、锡制,而「番阿酒矸」是玻璃瓶等之。日本人自1895年至1945年治台,留下日本词汇及说话方式改变更多,有的更是用日本翻自西方舶来照用,如便当是普通话饭包、盒餐,关系也是由日语转台语,再转入华语通用语,面包大多叫pan的西洋舶来语,也有人叫面磅。那这和自1949年前来的普通话混入台语相比,近65年的教育下、交流下、台语混入普通话已不胜枚举之多,今天台湾找不到多少人会讲纯正「台语」不参杂普通话的,因为台语已失去了它文字的根,所以政府想从学校教育再找回来,包括客家语、原住民语言。这也是一件好事,多一种语言背景,对事情多一种不同角度思考及感受,人生较开放不偏执,像椅子在中文世界没有什么,但日文叫「腰挂」,这表示有椅背,它是用来支撑腰部的家俱,若不挺直腰杆,就有坐姿不良毛病,也多一个思考椅子的功能。在华文叫明星,在日文叫「徘优」表示在舞台上徘徊走动的优秀伶人的意思,台语以前叫「艺旦」,后来也称「徘优」,现在又消失了!
闽南语,这一种曾在千百年前,为诗人吟咏传唱,极为俱丰富感情和深度的语言,在形容一件事物、颜色上,有极度层次、精度的语言,如「金」亮亮、「金金」很亮、「金金金」闪光亮的不同层次,也可讲「金熠熠」,这三个叠字的发音,随该字的「本调」不同而有其差异,至少三字金相叠在发声上要由平声、阳平及上声的不同发音,以注音来说第一字念第一声(阴平),第二字念第二声(阴上),第三字念第三声(阴去)才能表示同个金字的最高层次的亮度,红字也可用ㄤ、ㄤˊ、ㄤˇ表示红的最高的红色层次,因为闽南语的八音表达,比普通话四音半更有丰富表达能力,而使用发声范围也更宽广,学会闽南语对日语、韩语、普通话的发音也成事轻驾熟之举了!甚至于朋友交谈忘了用广东话讲来,也可理解大半就这样用不同频道沟通。闽南语自海上丝路开通、郑和下西洋,可说已传到世界任何角落,在十五世纪,航海探险家伽玛绕道好望角,来到非洲东洋,他看到中国戎克船出没营商,也许这些人也是来自闽南漳泉二州的,闽南语是华语中长久以来渊源最古、流传最广,也是最有文化意涵的古老汉语,其研究及发扬更值得华人世界深省的。

【返回闽南俚语列表】